杨东霞炒股配资网
定陶王陵中大量使用楠木,柏木,尤其是用于高规格的“黄肠题凑”葬制,是西汉政治制度、经济实力、文化观念和自然资源调配能力的集中体现。但是,楠木的过度使用,成为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负担,成为西汉灭亡的诸多因素之一。
压垮一个王朝的楠木
人认为楠木“千年不腐,鬼神不侵”,其香气可驱邪,确保亡魂安宁。定陶王陵楠木椁的密封结构实证此观念。那么,这些珍贵的楠木来自哪里,又是怎样运到这里的?
据清《费县志》中清代四川温江县知县王者聘传记记载,温江县曾盛产楠木,作为贡材进献朝廷。到了清代,当地资源枯竭,百姓需跋涉数百里方能购得,负担沉重不堪。由此可见,楠木确属难得之材。而在他担任知县期间,基于实际情况为民请愿,最终取消了进贡任务,由此推断,历史上蜀地,应是楠木的重要产区。
查阅资料,可知汉代设“木官”专管采伐,通过“水陆联运”运抵中原,单根巨楠需人力拖运,耗时数月。由于过度采伐,蜀地的楠木至东汉已近枯竭,楠木征发引发民变,但诸侯王仍强征不止。
定陶王刘康作为诸侯王,其墓葬规格刻意模仿帝陵,楠木用量甚至超长安部分帝陵,实为政治僭越。这一行为反映西汉晚期中央对诸侯控制力下降,地方诸侯通过丧葬奢靡彰显独立性。定陶王陵的楠木奇迹,实际上是汉代统治危机的物质化呈现,当“黄肠题凑”厚度成为权力攀比的筹码时,运输楠木的绳索已绞在西汉王朝脖颈上,不灭亡才怪呢。汉哀帝也成为西汉最后一个皇帝。
展开剩余51%黄肠题凑流行于西汉时期,汉武帝时期,制度完善,成为帝王标配。因木材稀缺,到了东汉时期衰落,东汉光武帝彻底废除黄肠题凑制,视为西汉覆灭教训。用石材代替木材,汉画像石墓开始走向了历史舞台。
楠树
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
这样定陶王陵这样浩大的工程,肯定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成,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,肯定会有人一生都在做这件事。而千年以后,仍然有这样一批人,也是择一事,终一生。他们就是定陶王陵博物馆的技术人员,他们日复一日,做着相同的事情,从少年到白头。
我们参观的是定陶王陵博物馆,馆长的名字恰巧也叫王玲,很多来到这里的专家学者都开玩笑地说,我们都是在保护你。王馆长是学外语出身,大学毕业就从事文物工作,一直干了20多年,成为教授级别的专家。精神焕发,滔滔不绝讲述王陵故事的王玲馆长,那位坐在小桌前认真绘图的老师傅,那几个面孔略显稚嫩,却眼神沉稳的90后,00后的年轻人,可能很多人他们的履历上,只有“定陶王陵博物馆”这么短短的一行字。但是,能与国宝相伴,终身过这种简单的生活,何尝不是一件幸事。
可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炒股配资网,都是有一定的使命。对于王馆长和博物馆的各位专家来说,保护定陶王陵,研究定陶文化,是他们自己的选择,也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。
发布于:山东省易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